疫情百态:我们战胜了病毒,却无法逃离歧视
缅甸新闻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 2021-08-21 09:08:22 0

001.jpg

【缅甸金凤凰报讯】据缅甸卫生部8月19日晚发布的疫情监测公报显示,当日,全国共检测样本11546份,新增确诊2590例,确诊率22.4%,当日还新增死亡159例。至此,全国累计确诊365759例,累计死亡13945例,累计治愈出院者286775例。


但对新冠肺炎治愈者来说,治好病毒并不意味着结束,等待他们的还有漫长的煎熬。他们中有的人回家被阻,无处可去,有的被公司辞退,有的遭人排挤……一位新冠肺炎治愈者说——“我们战胜了病毒,却被像病毒一样排挤、隔离,无处可去”。


“我们不是病毒”

据相关媒体报道,疫情暴发期间,缅甸各地出现了多起隐瞒症状、瞒报行程或接触史的案件。有国际评论称,这背后或多或少存在被他人歧视的担忧。一旦出现对患病群体“污名化”的倾向,让患者害怕被打上“有毒”的标签,被别人“指指点点”,可能会把更多人往隐瞒病情的邪路上推,进而加剧疫情防控的难度。


002.jpg

2020年4月,从仰光莱达雅镇回来的一家6人前往隔离中心接受检查时,就遭当地100多名民众拦截抗议,表示不接受6人。

 

今年8月,仰光Htantabin 镇一名 24 岁的孕妇Aye Thazin由于怀孕并发症,在转到仰光一家医院治疗时,医院怀疑她感染新冠病毒,将之拒之门外。前往另一家医院时,再次被拒。

 

2020年12月17日,泰国马哈猜海鲜批发市场一名67岁的泰国商贩确诊,因批发市场有大量工人从缅甸过来,接下来几天的新闻报道中,泰国官员指责是缅甸非法劳工传播了病毒。自此以后不到一个月,不论是日常的交通,还是到银行办理业务,缅籍劳工均受歧视。在恐惧和虚假信息的驱动下,网上也爆发了针对缅甸劳工的仇恨言论。据劳工马三表示,这种歧视给劳工的日常开支和汇款过程都造成了障碍,一些社交媒体(Facebook、tiktok)上也有人发帖子称,泰国银行不允许缅甸人使用服务。


“我想问,难道新冠病毒只感染缅甸人吗?”马三说。


003.jpg

在几内亚,返家移民通过移民组织的“移民即信使”社区参与项目,帮助社区防止2019冠状病毒病的传播以及大流行病虚假信息的散布。志愿人员哈吉说:“很多人认为,自己一旦生病就会遭到污名化。”


一位中国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说:“我以为我终于可以正常生活了, 但生活却‘病’了。我被网络人肉、被辱骂。我想问,我能去哪儿…… 出院一周了,没敢再出门,因为总觉得小区邻居在背后议论我,看见我就躲。我怀疑是不是真的不该回来,是不是当时肺炎死了更好。”

 

作为最早确诊新冠肺炎的一批病人,斯里兰卡人拉纳辛哈(Jayantha Ranasinghe)表示,除了要面对病毒的威胁,还有邻居歧视的目光,更有人声称,他会把病毒传给整个村子。“其中一名女人曾扬言,要把我的房子烧掉。”

 

这,是很多治愈者多心声。更怕的是,对很多治愈者来说,社会性的创伤已经形成。


004.jpg

一位武汉康复驿站的医生说:“我有个朋友康复出院后,不敢见人,怕他们都躲着自己。不敢摸门把手,不敢见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还有一位医生在网上写道:她曾接收了一位病人,浑身是血,手外伤,头部也有伤口。与患者沟通伤情才知道,这是患者想自杀造成的。原来,自从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他便因无法忍受周围人的歧视,想要一死了之。这位医生呼吁:“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将新冠妖魔化。就算感染了,只要早期治疗是可以康复的。康复后就是正常人了啊,可以正常上班,正常生活。不要再对康复患者造成再次伤害了。”

一切源于“恐惧”

据专家观察,许多地方的歧视现象随疫情的发展而演变,并且出现了新的受歧视对象。如果说一开始的攻击目标是那些被错误地认为是病毒源头的人,那么对传染的恐惧则逐渐导致那些由于不同原因特别容易感染病毒的人也遭受到攻击。


005.jpg

正如西班牙塔拉戈纳市罗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教科文组织“住房问题”教席所引述,歧视性攻击的目标在几周内发生了改变,因为“对病毒感染的恐惧产生了另一种污名化”。这种恐惧有时会导致医务人员和超市员工遭受威胁,因为他们在工作场所有被感染的风险。例如,据科尔多瓦大学教科文组织“冲突解决”教席报告称,有些社区要求医务人员不要回家,以免感染邻居。在另外一些情况中,病毒传染的恐惧也导致无家可归者遭受了污名化和歧视性攻击,他们由于条件困难而无法遵守隔离要求,也无法采取其他的基本预防措施。

 

所有这些事件似乎都证实,在危机和极度不确定的时期(尤其是我们目前经历的巨大危机和不确定时期),人们往往会寻找替罪羊以发泄他们的沮丧、担忧和恐惧。

 

1986年,美国三位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概念——恐惧管理。根据该理论,当人类想到死亡时,会非常害怕。这也让大脑迅速做出反应,寻找能带给自己安慰,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东西,以此来对抗这种无力感。就像面对这次危及生命的新冠病毒,人们恐慌、焦虑、无助。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些什么来保护自己。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就开始对新冠患者进行防备。可是,当防备过度,就变成了群体性的非理性攻击,从而造成对新冠患者的二次伤害。

 

此外,现阶段,之所以出现对康复者的排斥,除了对传染病固有的偏见和歧视以外,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出院核酸检测复阳病例的出现。据相关媒体消息,2020年6月30日,家住缅甸掸邦大其力的96号患者,在出院40天后再次检测呈阳性,这是缅甸首例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复阳。如今,随着医疗系统的检测力有限,大量增多的新冠确诊病例给医疗系统带来极大压力,缅甸不少医院已达到收治极限,大量新增确诊病例无法进入隔离治疗区。而在仰光则接连出现多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街头发病身亡的情况。这更加加大了人们对于疫情不确定性的恐惧。


联合国驻缅甸办事处今年7月初发出警告,新冠疫情大规模暴发将对缅甸民众健康和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后果。有调查显示,整个新冠疫情期间,焦虑和互相隔绝已经对大众造成影响。

 

英国心理健康慈善机构“Mind”表示,人们在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已经遇到困难。


006.jpg

“更多的社交隔离、孤独、对健康的焦虑、压力以及经济下行,这是一个伤害人们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风暴。”格拉斯哥大学罗里·奥康内尔教授(Prof Rory O'Connor)说,什么都不做的话,风险可能是焦虑症和忧郁症的增加,以及更多的人开始酗酒、使用毒品或者赌博,并带来其他后果,比如令无家可归者增多等。当务之急是监察焦虑、抑郁、自残、自杀以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据了解,2020年6月16日,一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缅甸女子(35岁),在疫情期间失去了工作,16日当天,女子承受不了沉重的压力,选择自杀离世。截至当年6月18日,这已经是第三起缅劳工疫情期间自杀事件。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很多患者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想要染上病毒,更没有人愿意失去亲人。更何况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己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就去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的人。据了解,大多数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病情短暂而轻微。但有的患者则苦苦挣扎,他们要经历持续数月的疲劳、疼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研究者们在专业刊物《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肌肉疼痛、疲倦及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是感染新冠肺炎后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

“仇恨”是一种病毒

据了解,疫情爆发之初,2019冠状病毒病也被认为是“外来”疾病,亚洲裔和欧洲裔人民以及更广泛的移民被污蔑为冠状病毒的传播者。许多人遭到言语和人身攻击,有时甚至遭到收容国社会的制度性排斥。世界卫生组织称,污名化现象促使人们隐瞒病情以避免被歧视,并妨碍他们及时寻求医疗服务。

 

对此,联合国特别报告员滕达伊·阿丘梅(Tendayi Achiume)表示,病毒的传播不分族群,不分种族,没有哪一个种人天生就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只有社会的结构性排斥、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救治,不能充分享有基本的人权,才会让某个特定团体在病毒面前显得尤其脆弱。”


阿丘梅呼吁人们放下冷漠,面对受害者群体在网络上遭受攻击时,绝对应该及时发声加以制止,而不是袖手旁观。虽然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来解决,但在看到此类事件时公开进行批评和反对,并向受害者群体表达支持非常重要。

 

目前,缅甸疫情方兴未艾,疫苗、药品、生活物资均处于紧张状态,没有人能预言明天会是怎样。有评论指出,面对新冠病毒,人们加强防护是应该的。但是,请不要将防护演变为一场攻击。新冠病毒就像是一场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验,越是这时候,越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善良和品格。我们不能让那些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再次遭受歧视和偏见。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纳,更需要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而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007.jpg

“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加强我们社会对仇恨这一病毒的免疫力”。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所有,不代表缅甸头条观点,原文链接为:https://mp.weixin.qq.com/s/Vq8p558_xk_bZ8dinyHXow,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